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滹沱河畔,太行深处,南海之滨,雪域高原……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一路走来,始终不忘百年大党的优良传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身影常在人民之中,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出光辉榜样。
❖
创造伟业的法宝——“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2023年5月,草木蔓发,万物蓬勃,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踏上雄安这片热土。
第一次来雄安,是2017年2月初春时节,总书记深入核心地块,展开图纸,实地调研新城的规划。
第二次,2019年1月,辞旧迎新之际,雄安正值以规划为中心向以建设为中心转变的阶段,总书记来到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鼓励建设者们“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这是雄安站(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雄安站位于雄安新区昝岗片区,是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这一次,总书记先后深入雄安站、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等地调研,明确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
从战略谋划,到编制规划,再到推进建设,6年多里,每逢雄安建设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总会深入新区实地调研,同大家共商千年大计,亲自推动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拔节生长。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情、抓住症结、解决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源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可以说,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
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不久,有人请他谈谈“施政纲领”。他笑着说,我刚刚来,还没有发言权。到时候,我是要说的。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新官”为什么不着急“点火”?《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记录着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的思考和实践,他在书中道明原委:“‘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我牢记毛泽东同志的至理名言”。
毛泽东同志开创了我们党重视调查研究之先风,他通过深入调研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等,对习近平同志产生深远影响。
2011年面对中央党校学员,习近平同志提到,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同各界群众开调查会以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表示“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总书记提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要求各级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2022年3月,面对广大中青年干部,总书记谈及毛泽东同志1941年8月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强调“这些要求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调查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实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2021年9月,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绥德县的郝家桥村。
郝家桥村是中共绥德地委在1943年春,经过1个多月调查研究,挖掘、树立的一个模范村。78年过去,模范村再获一份“楷模”称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总结先进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调查研究。通过下实实在在的功夫,掌握第一手资料”。
作风、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2013年7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调研。
“华航汉亚2号”货轮停靠在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码头进行装箱作业(2020年5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赵军 摄)
冒着瓢泼大雨,总书记卷起裤腿,打着雨伞,蹚着积水边走边看边问:“内地港口是不是发展潜力很大,到东南沿海的集装箱多吗?”“如何解决投资资金问题的?”……
两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回望走过的路,能够看得更加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善用调查研究,这是他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工作方法和优秀品格。
陕北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味了最苦、最难的农村生活;在正定,习近平同志跑遍了所有村;在宁德,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绝大部分乡镇;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在上海,7个月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地方工作时,靠着一个“跑遍”,让习近平同志掌握了基层、读懂了中国。
“了解中国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只看一两个地方是不够的。”到中央工作后,基层考察调研更是占据了习近平总书记繁忙日程表的重要部分。
从东北林海到边远山乡,从城镇社区到边卡哨所,总书记不避寒暑、不辞辛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真话、察真情,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
言传身教,继往开来。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
2019年1月,在天津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在校史馆,习近平总书记轻声念诵这段话,细细揣摩:“说得好!”
每一次深入调研就是一次躬行求知。唯有将调查研究这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接续传承、发扬光大,才能“知中国”更深,“服务中国”更好。
❖
讲求方法的艺术——“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
2023年5月16日下午,在赴陕西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途中,习近平总书记乘坐的专列停在了山西运城。
山西运城盐湖一角(2021年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考察运城博物馆和运城盐湖,了解文物保护工作和黄河流域生态……中途停车,多走一走,多看一看,总书记在忙碌的行程中“挤”出时间开展调查研究。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调查研究始终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
一位长期在浙江工作的记者保存着一份珍贵的日程表,这是2002年10月12日至2003年2月27日,习近平同志每天的工作行程。履新浙江省委书记后的两个多月里,习近平同志到市、县(市、区)和省直部门调研的时间超过工作时间的一半,还经常利用周末到各地各部门调研。
《之江新语》开篇之作便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撰写的《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文章指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工夫”。
深、实、细、准、效——这是习近平同志为大家调研工作立下的“规矩”,也是他多年调查研究的经验总结。“到街上去!”
1984年10月,伴随着县委书记习近平的提议,河北正定县历史上第一次问卷调查正式启动。县委书记习近平,亲自站在县城街头向百姓发放调查表。
“民意调查表”,有人念出了声,知道是咋回事后,主动凑到书记面前来拉话。不一会儿,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习近平同志请大家坐下聊,当场征询意见,解答问题。
从设计问题到把桌子摆上街头、发放调查表,习近平同志亲力亲为、带着县委工作人员一起做。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30多年后,“民意调查表”从街头发到了网上。
2022年4月15日至5月16日,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开展。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面向全党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活动开展前后,习近平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这是“全党全社会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献计献策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调查研究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
“走,我们去跟谁聊聊。”
时隔30多年,曾在正定县委工作的李亚平依然清楚地记得习书记常说的这句话。“他能接触三教九流的能人,这也是他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的一种方式。”李亚平说。
在基层教育一线工作了30年,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盘玖仁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当面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提出“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在湖南省常宁市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盘玖仁和学生们在一起(2021年11月25日摄)。新华社发(尹明 摄)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
“首先是教师数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缺编;其次是条件艰苦,好的老师留不住……”盘玖仁坦言偏远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短板。
“你反映的问题很实际。”总书记回应道。
村支书、乡村教师、扶贫干部、农民工、种粮大户、货车司机、快递小哥、餐馆店主、法律工作者……30名基层代表齐聚一堂,10名代表先后发言。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每一位发言代表都进行了交流。
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从2020年7月到9月,像这样的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7场。
在田间小路、在菁菁校园、在港口码头、在科技攻关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利用各种场合同基层群众深入交流,听取意见,了解实情。
不仅同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来信、材料、书籍了解情况、推动工作,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
2016年6月,我国考古文博界老专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和张忠培联合致信习近平总书记,言辞恳切:“我们有把握地认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当之无愧的见证。”他们表示,良渚遗址尽早申遗,可以在国际舞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树立一处标志”。
这封信,很快有了回音。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良渚申遗从此进入快车道,“三个有利于”成为中国申遗工作的重要遵循。
这是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2022年7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在河北,熬夜看公社经济社会发展年报;在福建,下乡调研时特意找来县志、府志挑灯夜读;在浙江,仔细阅读每一份办公厅机关干部的基层调研报告,掌握“原汁原味”的基层情况;履新上海不久,就让市委办公厅找相关部门给他提供一套上海地方志……
习近平同志说:“调查研究就是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掌握一个地方的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工作。”
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山路蜿蜒、坡急沟深,是总书记常常念及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决战阶段“难啃的硬骨头”。
这是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景观(2022年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目前中益乡拥有中药材、特色蔬果等支柱产业。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坐飞机、乘火车、转汽车……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换乘3种交通工具,长途跋涉,来到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
用一天时间,从北京到山村,一路奔波,一竿子插到底,为的就是“解剖”华溪村这只“麻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解剖麻雀,把问题想深、想细、想透,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是谁的问题就由谁来解决。”总书记多次强调。
既要解剖典型,又要把握全局。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跨越三省市,调研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上游、中游、下游,走遍沿黄9省区,为了大河岁岁安澜;黑龙江、吉林、辽宁,整体调研东三省,擘画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图景;自赣州至南昌,深入江西的企业、乡村,将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课题列入考察日程……
习近平总书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精心选择考察调研的路线,使调查研究更加系统,决策部署更为科学。
2021年5月,中原大地正值初夏。
正在河南南阳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途中临时下车,走进麦田,仔细察看庄稼长势。看到丰收在望,总书记十分高兴:“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周安村村民在收获小麦(2022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
4个月后,黄土高原秋风习习。
陕西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山下农田丰收在望。来这里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临时叫停了车。
“庄稼能不能浇上水”“地里有没有套种豆子”“家里几口人出去打工”……总书记同乡亲们拉起话来。
临时停车,开展机动式调研,为的是多了解一些“时时放心不下”的情况。
重视调研、善于调研、深入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以“调研开路”,发现问题、认识国情、寻求规律,为全党上了生动的调研方法课。
❖
解决问题的钥匙——“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会闭幕不久,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太行山深处河北阜平。
这次调研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这次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目的地选在距京300多公里、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000元的特困村;村民家里保持原样,没有添置哪怕一个新板凳;总书记顶风踏雪访贫问苦,盘腿上炕同村民共话家常……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摸清贫困底数,扶贫才能心里有数。
通过这次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为阜平找到了产业发展的“金钥匙”,也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拉开了实现近1亿人脱贫奇迹的大幕。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景色(2021年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把脉问诊察实情,开出良方办实事。
在八闽大地以调研明方向——面对当地林改试点中的问题和争议,时任省长的习近平亲自到点上考察,详细了解百姓意见建议,明确林改方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福建小山村向全国拓展。
在钱塘江畔以调研解民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丽水调研时发现,因为贫困,很多农民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文化水平低,工资也低。于是,他积极研究推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免费中专教育,为欠发达地区解决发展问题寻找治本之策。
在贺兰山下以调研促发展——26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赴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下定决心推进对口帮扶,让“山”与“海”结下情缘。此后,又多次赴宁夏考察,根据新情况推动闽宁协作不断转型升级……
一回回跋山涉水,务求察实情,大兴实干风;一程程披荆斩棘,直奔难题去,引领渡难关。
2020年5月24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现场,温情涌动。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来自武汉的禹诚代表发言时哽咽了,她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深深鞠了一躬:“来之前,大家委托我一定要说一声‘谢谢’!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感谢所有支持湖北和武汉的全国人民和各界朋友们。”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这一幕,缘于两个多月前的一声细心叮嘱。
2020年3月,正是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飞赴武汉,访医院、入社区,深入抗击疫情的“两个关键阵地”考察调研,指挥抗疫。
在东湖新城社区,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社区群众生活物资采购和供应方面有哪些困难,对随行的干部说,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
民生小事,关乎抗疫大局。
从生活物资供应到药品研发生产,从基层防控工作到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发生后仅半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9次实地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不为装样子、不搞花架子,习近平总书记以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
在河南,首提“新常态”,深刻指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在山西,开出改革创新“药方”,纾解当地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破坏严重等切肤之痛,蹚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新路子;
南海之滨谈育种、渤海之畔问耕地,在考察调研中反复强调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狠抓整改、紧盯落实。
“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正定工作时,为督促各乡镇、各村整修校舍,习近平同志一有时间就去学校转,哪间教室是危房、危险到什么程度,都一一记录。
这样的行事风格,数十年一以贯之。
祁连山,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局部生态却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推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整改。
2019年8月,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祁连山下,现场听取祁连山生态问题整改情况汇报,语重心长叮嘱:“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先后6次针对秦岭违建别墅问题作出指示批示,推动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问题。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秦岭腹地,实地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情况,谆谆告诫:“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亲自督查,亲自“验收”。调研“考卷”里,“考”的是整改落实,是责任担当。
2014年4月27日上午,北京飞往新疆的专机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桌上铺开新疆地图仔细察看。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1990年的一个夏日,刚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乘船考察。客轮桌子上,摊开一份福州市地图。
每到一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让工作人员拿来地图。经年习惯凸显出总书记善谋全局的智慧与韬略。
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在调研中为看似没有道路的地方探出道路,对看似没有答案的问题作出解答。
2020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冒雨来到宁波舟山港,一路调研、一路思考。
疫情冲击下,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使得这个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大省受到影响。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过十几天,习近平总书记便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着眼全局的战略谋划,成为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历经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明确福州3年、8年、20年发展规划;几乎跑遍浙江山山水水,酝酿提出“八八战略”这一统领全省发展的总纲;2个多月连开5场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为新征程绘出宏伟蓝图……
山一程,水一程,习近平总书记踏在中国大地上的坚实足印,串起一条条发展新路径,走出一个个事业新局面。
❖
联系群众的途径——“能不能坚持群众观点?能不能接地气?要做到这一点,坚持调查研究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岭南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调研,“了解一下党的二十大以来都有哪些新进展新气象”。
第一站湛江。沿雷州半岛南下,一直到我国大陆的最南端,他一天之内先后察看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徐闻港、徐闻县大水桥水库4个地方。
这是在湛江市金牛岛拍摄的红树林(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迎着朝阳出发,沐浴夜色而归,为的是多看一看当地的发展变化,了解掌握更多实际情况。
“很亲切、很和蔼”“没想到总书记对海洋渔业这么了解”“问得很细致、很具体”……这是基层群众见到这位“人民的勤务员”的真切感受。“深受鼓舞,再一次受到走党的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生动而深刻的教育。”这是随同考察的党员干部的心声。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港风光(5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徐闻港是琼州海峡北岸最主要的客货运输港口,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港口。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对于调查研究的深意和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思考:“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
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一辆旧凤凰“二八”自行车,陪伴习近平同志穿梭于乡间田野,奔波在滹沱河两岸。
正定县委当时有吉普车,但他觉得,还是骑自行车下乡好,这样可以离百姓更近,听得更真,看得更实。“县领导必须充分掌握基层情况,这样才能分类指导。”
几十年后,他把自己的“县委书记经”分享给后辈。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同200余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对大家提出要求:“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重视调查研究,不仅因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因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
1983年夏天,在正定县农村的一条土路上,县委书记习近平一行人的车陷入泥泞。
有干部见村民走了过来,便请帮着推车。不料,见是当官的,村民不仅不推,嘴上还骂骂咧咧。
那名干部正要发火,一旁的习近平同志一把拉住他,说:“群众为什么骂人?应该反思我们自己。”
这件事令习近平同志深受触动。
不久后,正定县委印发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要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实现新的突破”“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改进调查研究”同样位列第一条。
从“六项规定”到“八项规定”,调查研究这个“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始终是头等大事。
头戴矿工帽、身穿矿工服,在近千米深的地下矿井里,同一线工人亲切合影——一张老照片,记录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长兴县长广煤矿调研的往事。
那是2005年1月26日,慰问困难职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下井看望矿工。随行的工作人员担心下矿井有风险,劝他不要下去。但习近平同志坚持要下井看望。井洞里,巷道高低不平,身材高大的习近平同志弓背弯腰走了1500多米。
见到正在作业的矿工,习近平同志走上前去一一握手,一一问好。他说,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一定要珍爱每一位矿工的生命,让大家高高兴兴下井、平平安安回家。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曾是福建唯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乡亲们“就连养猪都怕太肥,不好抬出大山去卖”。
游客在下党村参观游览(2022年6月22日摄)。2021年,下党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000万元。新华社记者周义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赴下党,路走不通就砍掉荆棘过去,同村民共谋脱贫计。
收录了在宁德工作期间重要讲话和文章的《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这样指出: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2011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聚焦调查研究问题发表讲话,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长长的调查研究之路,“人民”二字伴随始终。
2013年7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
在九月会议旧址,总书记同当地干部群众围坐谈心,梁家沟村民陈素梅就在其中。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解决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群众也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多提建议、认真监督”。
这些话,让陈素梅打心眼儿里觉得“党心和民心是紧紧相连的”。
2003年9月18日的一幕,浙江浦江县村民蒋星剑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省委书记习近平将他在浙江下基层接待信访群众的第一站选在了浦江。浦江中学会议室里,蒋星剑第一个发言,反映省道浦江段拓宽改造问题。
“修路需要协调几个区县,当时浦江县财政又紧张,群众的要求一年年被搁置。习书记一边听我反映情况,一边摊开地图仔细察看,还请坐在一旁的省交通厅厅长提出解决方案,听完就当场拍了板:不仅要建,而且要建好。”蒋星剑说,“习书记的担当和亲和,都让我们深深感动。”
从浦江开始,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在浙江逐步推开。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再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调大兴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2013年7月,在中央军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言辞恳切:“对高级干部来说,能不能坚持群众观点?能不能接地气?要做到这一点,坚持调查研究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2015年7月,在吉林同企业职工座谈时,总书记话语真挚:“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来调研就是希望大家开门见山、一吐为快,这有利于我们听真话、接地气。”
2021年3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面对广大中青年干部,总书记谆谆教诲:“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为全党作出表率。
2022年4月,海南五指山下,毛纳村的凉亭内,乡亲们正议农事。
“来吧,咱们一块儿坐坐,都介绍介绍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加入其中,同驻村第一书记、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代表等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贵州遵义花茂村的小楼下,四川大凉山贫困户的火塘边,重庆石柱县华溪村的院子里……一个个调研座谈会开在乡野间,开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深入群众、倾听民声,这是人民至上的深情。行程万里、调查研究,这是躬身为民的风范。